1. 第六届VR大赛的参赛队伍、作品都超过了往届,请您简单点评一下本届VR盟主大赛的一些状况?
单主任:本人执掌的是多元组竞赛之评审,由各队题目之多样性可发现应用VR辅助实境工作之概念已经大量的融入各种专业中,且各组都能发挥题目之本意,从各种角度及多种层次来描述实境中之议题,并提供认知、思考、辅助、与解决之功能。
本届比赛之决赛中多元与游戏两组之入围者,大陆有16组几近台湾6组的三倍,与去年的一比一相较,可以发现大陆选手之素质正以惊人的速度快速进步,且投入之人力也在迅速地膨胀。虽然台湾组最终获得了较多大奖,但不可否认大陆是令人尊敬的对手,且其实力已经在伯仲之间。如果没有政策性的鼓励与支持,未来台湾恐难保有目前的优势。
以今年的比赛来看,台湾的游戏组皆具有程式的稳健性,及游戏的趣味性与多样性,以致囊括压倒性的前三名,这几点也是大陆组稍弱的地方。但若以美术品质来说,台湾组则仅有冠军组「神将」之华丽画面可与大陆组匹敌,这是台湾组应持续改良的。至於多元组,虽然台湾三队皆有完美的表现,但是大陆组却以更精緻的画面及更突破的创意取得前两名之奖项。台湾组一般而言都属稳健踏实之作,其功能与互动操作皆有完美之包装,且皆為可以立即商业化之作品等级。但是题目的订定稍弱,以致於限制了VR能发挥之空间,而仅仅用到VR最基本之可程式3D导览功能。未来,台湾组的多元应用作品应加强对「多元」定义的詮释及高阶技术的导入。
2. 评委老师在评判本届VR大赛作品的标準是什麼?最看中的是作品的那一个特点?
郑老师:评委老师因来自不同的专业,评分标準自然各有所重,这点可从决赛之前几名成绩皆只有些微差距可看出。虽然,各组之表现有长短之差异,本人在多元组之评审则重视作品之完整性。许多组虽具备华丽精緻之画面,但只有单纯的瀏览功能。另有许多组,空有崇高的理想,却无法在作品上实现,说服力则瞬间打折。所有参赛者应以製作商业產品之思维来產生其作品,因此,画面之品质、动作之控制、功能之规划、与程式之製作皆应予以流畅之连贯。基於此架构,若再具备创新之议题与深刻之表达,就是完美的作品。
3. 当你们看完大陆学生的作品以及台湾学生的作品,两边的作品有什麼差异性?
郑老师:於多元组中,大陆学生的作品说到的很多,而做到的有限。但可发现其主题较具有延伸性,有成為大作之潜力。台湾学生的作品说到的不多,但全数实现,且功能包装完整。但题目较不具延伸性。以VR之作品而言,可以纵向的提高技术之等级,亦可横向的跨越相关之领域。此两者皆属「延伸」之定义。最好的作品是在技术上可作提升,而达到以虚拟替代实体之功能。其次才是在领域上做整併,以做到用虚拟协助实体之功能。大陆组的学生在专业上较具深度,多是以专业科系的身份来製作工具作品,因此作品之最高境界是其专业,但表达上稍欠技术。而台湾组的学生多為多媒体专长,是以技术者之身份来开发专业主题,虽有完美的包装,但较难实现专业之境界。
4. 作為高校的一名老师,您认為高校在3D/VR人才培养方面,还有那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?
郑老师:3D/VR就如同文字语言及程式语言一般,将成為下一个关键性的表述工具,无论哪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学习如何使用此种工具来產生作品,以协助其作最佳之表达或辅助其完成任务。於是,基础与进阶VR技术的训练课程,和客製化与实验技术的训练课程都是未来应加强的。
5. 未来您希望您的学生参与更多类似这样的比赛吗?
郑老师:本人现有指导几个学生主题在製作中,希望未来可以共襄盛举。也请主办单位慎重思考分组之方式,以刺激更多的专业及其师生投入本活动。同时,也可扩大徵求各类赞助厂商,而不会只侷限於达梭母公司。
6. 对於未来的参赛选手,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能不能谈一谈您的建议?
郑老师:学生的作品自然是不能与职业等级者相比,為了刺激学生参加,应分為学生类与社会类分开竞争,并严格限制且审查参赛者身份。学生参赛组应著重於团队分工、主题与专业相关性、功能设计、创意设计、及表达技巧等议题来评分。而职业等级参赛组则应强调画面美观、性能稳健、功能完备、原创性构思、及程式精简度等议题。在目前分组并未细分之情况下,参赛者应先有一个心理建设,也就是「好还要更好」。 |